用戶調研是一項技能,與一般的營銷技能不同,你必須去現場才能get到,這不是坐在辦公室里就能學會的,更不能只派一張問卷去,問卷會屏蔽80%的有效信息,你根本不知道他填問卷是什么狀態,更不知道他說的是真話還是假話,很多時候,調研問卷水平設置的高低,直接決定了問卷的答案。所以,你必須親自去幾次現場,去和店里的人談,去和真正的用戶談,去看他們的反應,而不是看問卷的結果,去看他的表達過程,而不是看結論,更不要看他理性的論述,而是看他的實際行動。
在一個烘焙品牌的調研現場,幾乎所有的女孩子都在嚷嚷:榴蓮芝士太甜了!實在是太甜了!這么甜,不利于減肥啊,能淡一點就好了。如果你派一張問卷去現場,問卷上就會寫著:消費者抱怨,榴蓮芝士過甜。建議降低糖度。但如果你在現場,你就會發現:她們一邊抱怨太甜了,一邊把榴蓮芝士都掃光了。相反的,她們口口聲聲說“很好
吃”的抹茶蛋糕,則被剩下了。——嘴上說不要,身體卻很誠實。
如果你不去現場,就只能按照問卷的結論,建議客戶把產品進行“升級”,出品沒那么甜的榴蓮芝士,然后這款爆品(事后的銷量證明榴蓮芝士的甜正是它口味的記憶點)就會因為失去了風味而最終下架。
策略和創意像戰斗,調研像宿營和行軍。行軍是戰斗的一部分,不是戰斗的間歇或者準備階段,宿營和行軍甚至是戰斗最重要的部分。認識不到這一點,就既不懂得宿營,也不懂得行軍,更不懂得打仗。
明確調研目標
正確的做法是,先確定調研目的,然后圍繞目的界定營銷問題。我們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:豐巢應該在當下推出付費服務嗎?
在此問題下,我們列出一系列需要調研的問題:
1、如果提供這項服務,是僅向快遞員收費?還是也向消費者收費?
2、一旦決定付費,這項服務的價格定在多少為好?針對不同用戶是否應該有不同的定價策略?
3、這種付費服務應當在哪種小區上提供是最好的?哪一類型的顧客最有可能使用付費快遞柜?
4、會有多少用戶抵制豐巢快遞收費?一旦遭到抵制,會帶來多少客戶流失?會退出多少小區?
5、會給快遞行業帶來哪些影響?會有哪些競爭對手的機會出現?
6、當競品的機會出現,會帶來哪些威脅?
所以,在調研前,確保你的調研目的在你的腦海中是清晰的,客戶,或者你自己,希望通過調研得到的東西是什么:是用戶需求?還是消費者決策過程?是產品改進?還是同競品建立比較優勢?是尋找消費者的心理捷徑?還是去終端發現創意……
確定調研用戶
我們不能把自己等同于用戶。用戶有他們的需求和想法,很可能他們跟我們根本不是一類人。所以,在調研前,有三個準備工作是必須的:
第一,清空大腦。在調研之前可以組建幾個小組,每組都把自己的主觀想法拋出來,讓大家都知道,然后清空大腦,不帶偏見的去做調研。
第二,接納他人的世界觀。如果我們能清空大腦,那么現在我們就有了一個能容納各種見解的“空杯子”了。用戶會有很多和我們完全不同的想法、觀念,不要去試圖改變和糾正,而是接納,他人的想法下,是他人生的冰山,而那些是我們渴望去了解的,他們的看法對我們的調研成果至關重要。
第三,如果做訪談的話,就到用戶那兒去。要接受他們的世界,就必須進入他們的世界。別讓他們離開熟悉的環境,在他們自己的地盤上釆訪對你有好處一一這是你感興趣的環境,你想了解的產品和行為就扎根于這樣的環境。
設計調研問題
先把問題問對,才可能得到正確的答案;總問錯誤的問題,就會遇到麻煩。比如現在有兩句公益宣傳語,你拿著去問消費者:你覺得哪句廣告語寫得更好?這就是一個錯誤的問題。
當你問消費者哪個廣告語寫得更好,他就把注意力聚焦在“哪一句寫得好”上面了。哪一句寫得好,一般人會把它當做一個文學問題,也就是哪一句廣告語遣詞造句最佳,而不是哪一句廣告語更有效果。
對于大多數調研中的線索,我們需要問一系列問題才能獲得想要的信息。提供一些問題模板以供參考:
第一類、收集具體情況和收集細節:
(1)詢問順序:“請描述一個典型的網絡購物場景,當你打開購物軟件時會做些什么?接下來呢?”
(2)詢問數量:“發生那種情況時你會收到多少快遞?付多少錢?”
(3)詢問具體的例子:“你最近收到的一個快遞包裹是什么?”這是具體的例子,比一般性問題“你會收到什么快遞?”更容易回答,并且延伸出一系列的后續問題。
(4)詢問例外:“你能告訴我快遞柜出現問題的情況嗎?”
(5)詢問完整列表:“你在手機上都安裝了些什么樣的應用程序?里面有多少是跟網絡購物有關的?”問完這個問題后還需要一系列的后續問題——“還有什么呢?”因為很少有人能在沒有提示的情況下完整地回答這一系列舉例問題。
(6)詢問關系:“你是如何看待快遞柜跟小區物業的關系的?”
(7)詢問組織結構:“你覺得物業、快遞、豐巢的人都向誰匯報?”
第二類、挖掘受訪者未說清楚的內容:
(8)厘清指代詞的含義:“你提到的‘那個破玩意’,是在談論豐巢快遞柜,對吧?”
(9)詢問“黑話”和術語:“你提到網購了‘我廠’的球衣是指阿森納的球衣吧?”
(10)詢問情感線索:“當你提到‘我廠’的時候,為何發笑?”表情背后可能是一條清晰的情感線索。
(11)詢問原因:“我曾試圖不再用快遞柜了,但是覺得還是不方便。”“為什么不方便?”
(12)細致地探究:“你剛才提到,某些情況下你不用快遞柜,你能告訴我是種什么情況嗎?”
(13)無假設探究:不直接問,“你如何看待快遞柜收費?”或者“你喜歡豐巢最近的做法嗎?”而是問,“有的人對快遞柜有非常負面的看法,而其他人則不會。你是如何看待的?”這種間接的提問方式給出了一個泛指“有的人”,這可以將受訪者從問題中剝離。
(14)向局外人解釋:“假如,如果我現在是十年前的我,你會如何向我解釋智能手機和普通手機的區別?”
(15)教導別人:“假如你不得不讓你幾歲的女兒來操作這套系統,你會如何向她解釋?”
第三類、利用問題產生對比,來確定訪談框架與用戶的心智模型:
(16)過程比較:“用快遞到家、物業代收和豐巢收快遞柜這三種方式來收取快遞有什么差異?”
(17)同他人比較:“其他的快遞柜也會這么做嗎?”
(18)跨時比較:“在過去的五年中,你的網絡購物有什么比較大的變化?你認為五年之后會有什么不同?”確定一個大一些的時間跨度(一年、五年、十年)會有助于人們進一步思考比細微的變化更遙遠的情景。
觀察和訪談
我們不止要使用受訪者的語言,還要假設他們是有道理的。比如你聽到與看到的可能正好矛盾:人們或許會告訴你他們注重清潔,而打開臥室門你卻看到地板上成堆的臟衣服;或者男孩子說:喜歡有一點微胖的女孩子。結果你發現他所謂的微胖根本就跟胖沾不上邊。我們要盡量將其視為一個機遇:比如我們對“清潔”的解釋可能過于簡化了,注重清潔的社會表現(出門后的清潔)或許與保持清潔的行為(家中的清潔)完全不同;再比如在十六歲男孩子的眼中,比選秀明星重一點的身材可能就叫微胖了。所以,實地的調研中必須注意的幾點是:使用他們的語言,假設他們是有道理的,不要讓訪談變成測驗,不要認為
他們接受你的世界觀,更不要進入演講模式,不要糾正你的客戶,如果必須糾正什么,就等到調研結束之后吧。
當你在現場提了一個問題之后,你應該保持沉默并耐心傾聽。對于一些調研的新手,總是希望用講話或問題來克服緊張,填補沉默。不要這么做。提問并且等待,在受訪者給你答案之后,繼續保持沉默。人們會成段地講話,他們希望得到你的許可而繼續下一段。
記錄調研成果
你應該把記錄的任務分配給你的小伙伴——優質的訪談不是一對一能解決的,有一個訪談的助手是非常必須的,這有點像直播,李佳琦帶貨也有個小助理,羅永浩直播也會帶上黃鶴,盡管可能李正更受歡迎。
我們把訪談助理叫做第二采訪者,負責傾聽、記錄,以及補充你可能遺漏的線索,我們通常會在采訪結尾專門預留一段時間,以供第二采訪者來提問。
調研的目的不止是為了解用戶,更重要的是將信息反饋給企業,以推動營銷決策。所以得把數據轉化為現象,現象轉化為觀點,觀點轉化為機遇,從而為新產品、新功能、新服務,甚至新戰略,提供幫助。
http://chunzhenyuan.cn
武漢核心點品牌策劃公司,為品牌營銷創造核心亮點,中部地區專業的品牌全案營銷策劃設計服務公司!